2001年,军事文学作家李刚林在加拿大阿尔伯特的一家餐厅遇到了一位美国老人。得知李刚林是中国军人后,这位美国老人的情绪激动,多次邀请李刚林一起聊聊。起初,李刚林感到疑惑,但经过几次交谈炒股配资网站就,他终于明白了这位老人的心情。
原来,这位老人名叫约翰,曾是美国军人,参与过朝鲜战争,并与中国志愿军交过手。那段艰难岁月里,约翰深深被中国军人顽强的抗战精神所打动,并称中国军队为“移动中的僵硬木头”。在朝鲜战场上,约翰对中国军人的战斗方式印象深刻,尤其是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志愿军依然顽强向前。
一、回忆难忘的战斗
约翰提到,1950年12月,当时他所在的连队刚执行完任务,在朝鲜东部山区休整。突然,一阵激烈的战斗声把他们惊醒。走出帐篷,他看到无数身穿白布的志愿军战士,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寒冷夜晚,冒着美军猛烈的炮火,从树林中冲出来涉水前进。
展开剩余73%约翰回忆,志愿军战士们趟过已经被炮火炸开的冰河,由于寒冷的天气,战士们的裤腿冻得僵硬,导致他们的行动变得非常缓慢,跑步时甚至无法弯曲双腿。尽管如此,志愿军依然前进,就像“僵硬的原木”一样在前线移动。约翰在战斗中,身穿全套美式冬装,却被冻掉了七个脚趾,而志愿军的“原木”一样的进攻却没有停止。即使枪管打红了,依旧阻止不了这些战士前进。
最终,约翰所在的连队被包围,只有十几个人侥幸逃脱。战斗结束后,约翰因为受伤退出了前线。尽管如此,作为退役军人,约翰始终对这场战斗心存疑问:“为什么美军占据如此绝对的优势,最终却败给了中国军队?为什么这些来自东方的士兵,敢于为国家和人民去死?”
二、李刚林的解答
李刚林听完后推测,约翰说的这场战斗应该就是著名的长津湖战役。长津湖位于朝鲜北部,那里的冬天极为寒冷,气温曾低至零下40度。1950年冬天,更是朝鲜历史上50年来最寒冷的一年。
当时,中国志愿军第9兵团为了控制战局,迅速进入朝鲜。但由于战士们后勤不足,许多人都穿着单衣、解放鞋。在这样的装备条件下,志愿军仍在长津湖地区与装备精良的美军展开了殊死对抗。对于志愿军战士们来说,寒冷的天气和不完善的装备并未让他们后退,反而更激发了他们的拼劲和决心。
李刚林引用了一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中的歌词,回答了约翰的疑问:“我们是工人和农民的儿子,我们是人民的武器。无所畏惧,不屈不挠,踩在祖国的土地上,承载着人民的希望,我们是不可战胜的力量。”这句话让约翰恍若明悟。
三、艰苦条件中的坚持
长津湖战役发生在1950年11月到12月,面对美军装备的优势和严寒的天气,志愿军的装备确实非常简陋,许多战士的衣服和武器都无法抵挡极寒的侵袭。然而,志愿军依旧展现出顽强的战斗力。志愿军的第9兵团投入了三军的兵力,面对的是美军第10军。
志愿军为了避免暴露目标,在进入长津湖之前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战斗开始后,志愿军通过纵深穿插、夜战等战术,逐渐占领了美军的多个防线。美军空中侦察力量并未发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行动。
尽管条件恶劣,志愿军依然坚守阵地,向美军发起进攻。1950年11月27日夜,志愿军第9兵团展开了一次出奇制胜的攻击,从多个方向同时发起进攻,将美军的防线分割开来。这一战,不仅打破了美军的圣诞攻势,也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四、冰雕连与僵硬木头
在长津湖战斗期间,志愿军战士们面对零下40度的严寒,经常穿着结冰的衣服作战,甚至一些士兵因寒冷冻伤丧命。战士们身着“冰雕”般僵硬的衣物,依旧坚持不懈地执行任务,成为“移动中的僵硬木头”。
最为悲壮的是,“冰雕连”的出现。在长津湖的1081高地,志愿军战士们忍受着零下40度的寒冷坚守阵地,很多战士甚至没有鞋子穿,最终他们的尸体冻成了冰雕。战斗中,整个连队的战士几乎全军覆没,牺牲的代价十分沉重。
长津湖战役最后以志愿军胜利而告终,敌军被迫撤退。然而,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志愿军的伤亡也非常惨重。整个战役中,志愿军共歼灭美军1万3千多名,自己的伤亡也达到2万多人,冻伤和非战斗减员更是超过了2万。
这场战役不仅展示了志愿军的英勇和坚定炒股配资网站就,也为后来的停战谈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发布于:天津市宝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